#小众
#摄影
#自驾游
#人文游
#自然奇观

萨普神山:藏地秘境

萨普神山,是一处“绝对大隐隐”和“绝对爆破力”的硬风景,它有着远古般史诗气质,托举起这样的符码:萨普是神山图腾,是神山偶像,是西藏的根系,在人间,专事馈赠神的气息。
萨普神山,是“老西藏”都知之甚少的一个神秘角落,本地人也极少到达,近两年,它才昭然于世。
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
萨普神山海拔6956米,是喜马拉雅主峰北部念青唐古拉山脉,东段最高峰。它坐落在那曲地区比如县羊秀乡普宗沟内,从比如县前往,单程150公里,驱车约需五小时。
这是一条典型性越野车线路,蹉跎道路多。有坑洼泥泞的狭窄搓衣板路,有涉水前行的砾石路,有直上直下的松软土坡,有难以会车的山道十八弯。道路两旁,一边是雨季容易塌方落石的山崖,一边是湍急的峡谷河流。这一切,合力筑起了此地的“蜀道难”,为萨普神山遁迹于世外,提供了天然屏障。
萨普神山,呈“黑白褐”的中性色调,山石,古朴硬朗,样貌,很喷薄,富有“神的气质”,一眼便能点燃观者的兴奋灶。
它,终年白雪覆顶,爱在云山雾罩里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。融化的雪水,从山顶缓缓流下,形成撒木措圣湖,组合成“神山圣湖”的标配。湖面上漂浮着冰川,给人仿佛已抵达南北极地的错觉。冰川从湖面伸出来,在湖中插下一面面旗帜,飘扬起两个大字——“个性”。
开满黄色小花的草甸,铺陈于山谷湿地。这些“软”植入,给“硬通货”神山灌输着人间气息和文艺光芒,为神山汇入真实的世界,开路。
这是一座让人一眼,便能产生敬畏之心,谦恭之情的山脉。是当地人涵养生命,栖息信仰的地方。在这里,五体投地,匍匐于大地,是最虔诚和最舒服的姿态。
萨普神山的神性光辉,在我身上的直接反应是:所有的高反不适,在此烟消云散。此后的行程,无论道路再艰险,行动再蹦跶,说话再喧哗,海拔再高企,一律不再高反。
对它,我有“有多近走多近”的亲近感,但它似乎可亲不可近,仿佛咫尺,又好像天涯。
转山盛行于藏地。据说转山一圈,可洗尽罪孽;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;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。
萨普神山腹地深阔,转山一圈,约需5到6天。这里目前仍处于原生状态,游客只能深入5-8公里。但对于当天往返的游客而言,这样的一段路程,神圣足够激发你完成一整套转山仪式,转经,打坐,献哈达,膜拜和磕长头,致敬神山。
神山内,有熊出没,有狼晃荡,还有野狗(有时分不清是狼还是狗),有发生贴面遭遇战的可能,假使了,看造化。据说野兽能嗅到人的恐惧气息,万一遇见,有经验的人士告诫说:不要害怕,不要有过大的肢体语言,不要后退,后退就等于承认自己是猎物。大胆地去凝视野兽的眼睛,与之僵持,少则几分钟,多则半小时,当它不觉得你有危险时,就会走开,毕竟这里的野兽不缺食物,搞定在草原上到处串洞的土拨鼠,远比搞定一个人要轻松得多。
藏地四处可见外表狂野,内心温和的牦牛,但是萨普神山的牦牛,外表和内心同步狂野,所以前往神山时,尽量避免穿红色系衣服,靠近体格庞大的牦牛,否则被它一个后踢腿,让你站不起来的事故,随时可能发生。
入内,禁止汽车通行,得坐规定的摩托车,每人120元。搭载我们的四个藏族小伙子,个个都是快车手,一脚油门,轰鸣声起,摩托车随之“呼”地冲出去。他们娴熟地显摆着车技,惯用伎俩是甩着轮子不走正经道,轰着油门爬陡坡,但是到了我们极想拿出相机拍几张的区域,随我们呼一声“停”,发动机立马便能在几秒之内从急促的运转中,嘎然而止。
其中的一辆摩托,自带音响,一路放着高亢藏歌,与摩托的轰鸣声,搅和在一起,动静山响。配音小伙们逍遥骑士般,绝尘来绝尘去的身姿,很有追风少年“朋克”潮的画面感。那状态,又似当年我们青春洋溢时,观看吉普赛大篷车车队经过时的电影场景,记忆如瀑……
摩托车版的神山体验,其经典性,源自于有一种我称之为 “亢奋而又迷幻”的感觉,全程,一直在。
山内的三小时,我们直面了这里的万千气象:忽暴风骤雨,忽阳光和煦,忽乌云压顶,忽彩虹当空,无论何种天气,我们的风发意气,豪迈状态,丝毫不褪。时间于此,显得特别的新鲜,丰富和绵长,看来,时间的长短,感觉的厚薄,都是由内容决定的!
在此我们遇见了3位藏族游客:德勒,卓恰和柴旦。感谢他们在转山时的配合出镜。
感谢搭载我们的四位藏族摩托车手:阿布,落旦,拉松和翁旦。拉风地将摩托车开成了敞篷跑车感。感谢游览结束后,他们免费给我们提供的温暖牌酥油茶和点心。感谢搭载我的摩托车手阿布,驾驭技术不但快而稳,还全程帮我背相机。
前往萨普神山吃住攻略:
前往萨普神山,出发前,晚上最好住宿在比如县,县城里面在修路,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路面,比外围平坦的303省道,差了很多。但是住宿和吃饭,比前方的边坝县城要便利许多。据说在边坝,有较多的驴友投宿在那里,边坝县城的旅馆,床位异常紧张,而且旅馆大都是公用卫生间,对此不习惯的人,还是规避为好。
比如县是虫草之乡,大街小巷停满了私家车,富裕程度可以想象。但是因为它处于川藏线中线,往来游客不多,似乎就成了这里的路面,老是坑洼的原因,本地人对此都已习以为常,但是对于我们来说,这么差的县城路况,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。入县城的口上,有大坑,一不留神,没有避开,人和车,都弹跳起来。
我们在夜晚9点半到达比如县城,住鼎盛宾馆标间,180元一晚,不含早餐,门口马路可以停车,独立卫生间,旅馆住宿环境和条件也不错。宾馆对面的金三顾冒菜,夜晚10点还在营业,喜欢吃火锅的人,可以一试,蔬菜10元1斤,荤菜35元1斤,价廉物美。
萨普神山的去途,路遇塌方修路,等待了1个小时左右,神山内景区入口的管理处提供床位,每张床位1百元。但我们担心第二天又遇修路堵车,没有选择住在神山。
进萨普神山之前,车子要能越野,加满油,加满水,高原缺氧会造成汽车动力下降,平原地区的汽车到了高原,动力性要下降20% -25%。打火机也有高反,抽烟人士,必须配置高原打火机。女性化妆品也容易外泄,尤其是那种挤压式的盖子,建议分开用塑料袋包裹,以防万一。
带好适量的午餐和晚餐食品,路上没有就餐点,高原地区多带些水果,含糖饮料,以便随时可以补充糖分,减少高反。经常咀嚼口香糖,也是一种避免高反的有效方法。

桃坪羌寨:简单纯粹恒久远

桃坪羌寨,位于四川阿坝州理县。这里的石屋和碉楼,色调单一,“黄”,不是金灿灿的黄,是黄土的黄,不起眼的土黄,集结在一起,却有“皇”的气势:古朴、凝重、粗犷和静穆……
羌寨建筑就地取材,用料简单:黄土,木头和石片。小小的石片,嵌入各种有序中,历经多次战火和地震的洗礼,不瓦解。从公元前111年起,一路马拉松,从古代跑入现代。寨子也没有太大的野心,去接纳现代的外来建材,羌寨的建筑,就这样,不含杂质,昂然于山腰,耸立起清峙、轮朗、挺阔和致远的范式。为一片瓦树碑,为一抔土作传。
这处古今如一的通道,能把我们植入2千年前,先人的防御堡垒,祭祀场景和生活场景,与他们同在一个现场。也能把先人们拉回来,和我们同处于一个当下。这里有股子稳定厚实的力量,执念于自我特质。走进去,风光无限。
桃坪羌寨
寨的巷道,青石板铺路,道路两旁,种着桃树李树和枣树。玉米、羊皮、红辣椒,挂在房前屋后或起居室里,示意寨里日子的富足感。
院落里,半拉子土墙上,搁着瓶瓶罐罐,种着花花草草,野花配粗器,特别衬。
山间小道,长满了金边龙舌兰。身体如果扭伤了,取其叶片,去除边刺,洗净,切成薄片,和着白酒炒软,贴在患处,立马能消淤止痛。
山巅,野草离离,柔软而飘摇地插在光秃秃的山岩上,展示荒凉中的寂与艳!
人们称羌族为“云朵上的民族”,我想,除了因为他们生活在大山上的缘故外,也与他们缤纷的生活方式,密切相关。
羌族人,就像他们的建筑一样,活成了框架。让美在雅俗转换,在起承契合中,呈现出一种岁月清峙人松弛的状态。
羌寨的建筑,有多么地纯粹单一,羌寨的服饰,就有多么地极尽缤纷。组合成“在朴素中张扬,在张扬中朴素”的风格。
羌装,从头到脚,无不花开其身,年轻女性的头饰是“一片瓦”,绣着各色艳丽图案,用蓝色或黑色丝线做成的假发辫绑住,在发髻下环固定。老年女性则以朴素的黑布缠头。
衣服是麻布或锦缎长衫,呈两侧开叉的H 型,立领,偏襟右衽。腰间系腰带,再以飘带固定围裙,下着宽松长裤,脚着云云鞋。凡遇边缘处,无不绣花草。
穿上这样的服饰,无论是在传统保守的建筑间穿梭,还是跑去山巅采草药,捡瓦片,皆有“乱云飞渡任从容”的飘然和气脉。
羌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。莎朗舞是这里的土风舞,舞起来要起风,要把人气和热闹,轰轰烈烈掀起来。
“莎朗”在羌语里就是“唱歌跳舞”的意思。人们围着火塘,点燃火堆,手拉手地围着火堆跳,一起踢腿,一起扭胯,集体进退。
无论是在喜庆的婚礼上,还是在悲伤的葬礼上,羌人都跳莎朗舞,区别只是节奏不同,配乐不同。
另一流行的是羊皮鼓舞,常见于巫师做法事时的仪态。巫师头戴金丝猴帽,一手握住单面羊皮鼓把手,一手挥舞起鼓槌,战鼓隆隆,战争开始。妖魔鬼怪很多,一拨一拨来,一仗一仗打。在狂躁鼓点的激励下,巫师最终必定是能完成捉鬼降魔任务的,人们焦虑的心,也随之被安抚平稳下来。
羌寨还有一件独一味的东西,那便是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中的羌笛,问过客栈老板娘,羌笛长啥样?她说,只有羌寨的碉楼里,才收集有,于是领了我们去寻。
羌笛最初的身份,据说并非是乐器。古时,羌人遇到敌人来袭时,不会用烽火报信,就用羌笛来报信。后来它才成了乐器。这种竹制双排管,每排有6个孔,两排并列共12个孔,竖着吹,可发出6个呜呜咽咽的音阶。
羌笛的吹奏法,住在碉楼里的阿婆,也不会。听说以前会有专门的师父传授这门技艺,但因为羌笛的声音太凄凉,许多人不愿意学。如今会制作,会演奏羌笛的行家已越来越少。2006 年,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。
桃坪羌寨虽然不大,但是进入老寨,就宛如入了迷宫。在山顶上,我们明明看到前方50米处的碉楼,有人进去参观,打算尾随过去。但是进入寨子后,碉楼入口,总也找不到北。寨子只有98户人家,清晨,路上行人稀少,逢人就问,但绕个弯,方向又失联。
羌寨房屋大都为三层,下层堆放杂物,第二层居住,第三层是储藏室和晒台。户与户紧密相连,没有隔离带,可从晒台越墙串门。转弯抹角的巷道特别多,墙上有不少对外射击孔。一处开放与警惕并存的地方。
其防御系统,还体现在地下有完整水网,泉水从山上引来,上面盖上青石板,暗流涌入住家。遇到打仗,不用出门,便可获得生活用水。遇到火灾,揭开石板,便于取水灭火。
寨里人,擅长熏制腊肉。堂屋横梁上,挂着被万年火青烟去除了水份的陈年猪膘。谁家挂的猪肉多,存放的时间长,就表示谁家富。因此,寨里冒着油光的故肉很多。
如果你在八月到桃坪,“脆红李”这种果子,千万别错过。别看它个头小,皮上长白霜,但绝对属于“小时候的滋味”。客栈老板娘告诉我们,李子不用洗,用纸擦下放心吃,洗过的李子,反而会在10分钟后变了味。无论是紫红,还是青皮的李子,口感皆酸甜平衡够入味,里面的果核,熟到仿佛要蹦离果肉,所以它又叫“脱骨李”,在当地,这样的李子,10元能买上4斤。
走在羌寨的“一道道山梁,一块块石板,一矗矗石碉,一朵朵白云”间,剧场效应,一路相随。
桃坪羌寨,一处让你放慢脚步,融入古今和品匝滋味的地方。一处可以用山歌来唱红日出,用莎朗来接替落日的地方。一处读不懂流行,改不了习惯,忘不掉牵挂,却擅长自我掌控,却能简单纯粹恒久远。
吃住攻略
在桃坪羌寨,我们住在新寨民宿恩泉客栈,客栈地址就在老寨收费口的拐角处。老板娘年龄不大,做事麻利,吃住全包。晚饭,一晚双床标间住宿,外加第二天的早饭,合在一起,每人收费一百元。菜品由她定,荤素搭配,手艺蛮好,菜的份量,下饭够吃,但如果想要添加酒菜的话,得另外收取费用。
我们这次在桃坪羌寨拍摄的服饰,全是由客栈老板娘免费提供的。看得出她平时不穿这样的服饰,有些服饰还是她母亲的,算是传家物吧。她翻箱倒柜地把东西找齐全后,帮我们一一认认真真地穿戴齐整。
从下午6点到早上8点这个时间段,进入老寨,不收门票。其他时间则有专人在老寨的入口处亭子间里收取每人60元的门票费。保存完好的老屋和古碉楼,都在老寨。进入老寨,里面有些老屋,属于私人财产,游客要入内参观,还会另外收取参观费,每人10元。进入碉楼,参观者每人要另外交20元。住在里面的阿婆,会负责给你讲解碉楼内的故事。
碉楼内,一定要进去看看,它不仅建筑独特,里面还收藏有羌族人生活的各种用具,装饰物品,古老传承,风俗文化,是深入了解羌族的一个窗口。

本游记著作权归@多年以后yc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!